找到相关内容73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境与艺境

    说法结合起来,提出了玄学的得意忘言理论。他在《周易略例?明》中说:  夫者,出意者也。言者,明者也。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,故可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言著。...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一  意境说是传统美学在审美和鉴赏领域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理论,它形成于唐代,其雏形则是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意象说。意和作为成对范畴最早出现于...

    赵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2958339.html
  • 意境与禅玄——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

    得意忘言”论作了进一步发挥:  夫者,出意者也。言者,明者也。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,故可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言著。故言者所以明,得而忘言;者所以存意,...符合诗人之意境。诗人虽“处身于境”,但所视并非目前确定之景,而是内所得的“神之于心”的、理想化了的境。以心观物,视境于心,故境了然,但这境却是超越了眼前“色相”的外之、境外之境。就其方法论...

    孟二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4158352.html
  • 从佛教传入雪域藏地看文化融合功能

    等巫术,盛行各种祭祀仪轨。公元前七世纪,在地球第三级的青藏高原,雪域藏地形成了原始黑本教和雍忠白本教等学说。原始黑本教则以“自然”为本位,侧重于从“自然”出发来观照人生、社会和宇宙,强调自然是...积淀是藏传佛教文化大厦的基石  雄王国是吐蕃王朝之前的一个结构松散的部落联盟的集合体,在古代雪域藏地业已经历了“雄十八王”二十四代统治。那时,被中原人泛称为西羌(西戎)的诸多部落联盟者业已形成了雪山...

    庄春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0259703.html
  • 论四种“言意之辨”

    者,出意者也。言者,明者也。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 ,故可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言著。故 言者所以明,得而忘言。... 诸子之外,《周易》等先秦典籍也记载有当时“言意之辨”的内容,其托言孔子云:“子曰:‘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’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子曰:‘圣人立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...

    何二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4460034.html
  •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

    全牛”用《庄子》事。庖丁解牛,开始时所见无非全牛,后来又未尝见全牛,顺理而解,游刃自在,才举目时,头角蹄肉,一时自解。如此十九年,其刃利如新发于硎。而得全、解牛而见全牛,需要很高的悟性。雪窦却...“一切无著,名之为心”。佛又诘问他:“世间虚空,水陆飞行,名为一切。汝不著者,为有为无?” 如果没有无著的境界存在,根本就是龟毛兔角;如果有一个无著的境界存在,那就必定会有一种境界与境,怎么可以说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2560359.html
  • 明代藕益智旭的儒释圆通思想

    现前一念心性,或名之为“道”。若不达无方无体,则太极、阴阳乃至一切皆器;达之则不仅太极、阴阳是道,万物皆妙道也[25]。所以“诚能于玩辞观变玩占之中,契合其无思无为之妙,则易之至神,遂为我之至神矣...以儒证释的目的,除了说明儒释同源外,主要是作为弘法上的善巧。  以儒语作佛义的类比。这是藕益讲道的一种习惯,此类随处可见于《宗论》。如对比儒释之眼界,曰“登泰山而小天下,海难为水,此世间大观也;反观...

    大 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4960576.html
  • 山阴诗友喧四座,佳句纵横不废禅(1)——支遁考评

    自然。亹亹沈情去,彩彩冲怀鲜。踟蹰物,未始见牛全。毛鳞有所贵,所贵在忘筌。  其三  晞阳熙春圃,悠缅欢时往。感物思所讬,萧条韻上。尚想天台峻,仿佛岩皆仰。冷风洒兰林,管籁奏清响。霄崖育灵蔼,神疏含润长。丹沙映翠濑,芳芝曜五爽。苕苕重岫深,寥寥石室朗。中有寻化士,外身解世纲。抱朴镇有心,挥玄拂无想。隗隗形崖颓,神宇敞。宛转元造化,缥瞥邻人。愿投若人踪,高步振策杖。  詠利城山居  五岳...

    张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0862531.html
  • 太虚大师易学思想述要

    ;依天而化,依地而取物用,人事粗备,书契未作,知相而不知名,意识未通种种,故以三为成数,此三才之义也。”三画卦的八卦是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人”三才的符号化表现,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努力。在人的意识尚未...更无论伏羲和神农了。但“天演公例”则是中国的智者们早就把握了的。“此例在智者之,眼前粗无不具足,本不待繁征博引而后喻。盖夫物化大例,固弥纶远近,非存乎远而亡乎近者也。少观则少得,多观则多得,其境有...

    李广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0165151.html
  • 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

    ,重心在于说明“”后之本体,王弼说:   夫者,出意者也。言者,明者也。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,故可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言著。故言者,所以明,得而...战国风气,兼采数义理,重在具体应用,主切人事治理,但带有浓厚神学性质。至孟喜而一改师法,首倡卦气说,增强理性成份。焦延寿《易林》,改革筮法,增加断辞,使易学所含信息量增大,从易学发展史来看,为之后的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268793.html
  • 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

    预设了一个唯一绝对的、全知全能的客体精神来创造世界万物。中国没有这样的一神创世记说,哲学家们为了回答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,采取了解"于天"、"观法于地"、"鸟兽之文"的""的方法,并以"近取...可获共识。  基于这种"和合"观念,以""人类21世纪所面临的一大冲突以至种种多元冲突,人们可通过共识而获得五个中心价值或五大原理。这便是:  (一)和生原理。人类和一切生物、非生物,都由自然而生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0770388.html